無國籍村生命悲歌靠廚餘活命  沙巴慈濟志工供水修繕破屋 

2024-06-13   | 慈濟基金會
照片中的孩子將在滿佈垃圾污泥的海水的高腳屋上渡過他的童年。(圖:慈濟基金會,地點:沙巴無國籍村)
馬來西亞沙巴地區,統計現有200萬人無國籍,住在垃圾滿布的臨海區域或與與垃圾山為鄰。他們多來自蘇祿族或巴瑤族,長久以來在沙巴、印尼與菲律賓間的海域傍海維生;1970年代菲律賓情勢動盪,他們轉而逃往沙巴避難,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求生存,人口不減反增,他們居住的地方當地人統稱為「無國籍村」。
 
貧中之貧 餐廳廚餘為食 垃圾為鄰
 
馬來西亞沙巴無國籍村拿篤區,許多村民仰賴餐廳不要的剩菜剩飯充當食物、他們住在滿布垃圾的海邊或傍居輕易就起火燃燒的垃圾山旁;該區是沙巴無國籍住民最貧困的區域。


 
無國籍村的村民們在垃圾山裡撿拾垃圾維生。(圖:慈濟基金會,地點:沙巴無國籍村)


慈濟基金會對無國籍村的關懷,最早起於2003年踏入狄丁岸區關懷火災意外,自此展開了無國籍村的扶困工作。三餐不繼是無國籍村村民的日常,最貧困的拿篤區孩子,每天拿鍋碗到鄰近餐廳等待服務生將客人吃剩的餐飯倒給他們,當作一家人的3餐。

 
無國村居民僅有的財產就是這些掛在竹竿上的盆子、水壺和盛水用的塑膠桶,以及岌岌可危的高腳屋。(圖:慈濟基金會,地點:沙巴無國籍村)
 

解苦村民 慈濟援助物資 設供水站

國籍村的援助,問題錯綜複雜,很難從根救起,慈濟志工只能盡可能提供物資援助,為村民提供木薯粉、食用油、鍋子、熱水壺和燈具等食物與生活必備品。

 
無國籍村的問題複雜難解,但慈濟志工盡可能地透過物資發放的協助,來幫助居民。(圖:慈濟基金會,地點:沙巴無國籍村)


當地一天僅供幾個小時的用水,村民只能花錢買水喝。慈濟志工為此在3個區域設置了7個供水站,每個供水站可供50到100戶人家飲用,讓村民可以省下買水的錢,用作他途。

 
慈濟志工架設的供水站,可提供部分村民免費乾淨用水。(圖:慈濟基金會,地點:沙巴無國籍村)


看不到盡期的黑暗未來
 
此外,志工也提供村民修繕的工具和簡易建材,助他們修補搖搖欲墜的家屋。有些人住的船屋,已經殘破到每晚必須有家人輪番將滲進船裡的水倒出來,否則可能沒等到天亮,全家人就沉入海裡了。

 
修補好的家和修補好的船,加上一個水站,這是志工援助後黑區班基村的景象。(圖:慈濟基金會,地點:沙巴無國籍村)


(文:慈濟基金會)
 
Copyright © 2024 Open Source Matters. 版權所有.